多年专注丝网制品研发制造 保质保量 高级定制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工程案例

需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顺利转轨亚洲迈向零碳电力迫在眉睫|钛媒体直击博鳌2024

时间: 2024-04-03 来源:工程案例

  亚洲的能源消耗在全球位居首位,能源需求也远高于别的地方,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地。打造零碳电力系统对亚洲实现碳中和、实现绿色发展意义重大。

  日前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“加速迈向零碳电力”分论坛上,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创始主席,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原理事长刘振亚,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,南方电网公司总经理钱朝阳,中广核副总经理施兵,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部门负责人/副总监尼尚·巴德瓦杰,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韩放,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、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、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等嘉宾,围绕“亚洲迈向零碳电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”展开深入探讨。

  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发布的《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4年度报告》显示,2022年亚洲电力与供暖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已达97.2亿吨,占本地区总排放量的38%,占世界排放量的64%。根据IEA预测,到2025年,亚洲将消耗全球一半的电量,中国用电量将达到全球的1/3;未来三年,全球电力需求量70%以上的增长将来自中国、印度和东南亚。如不加速转型,届时全球很难达成既定减排目标。因此,亚洲已然成为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任务最为紧迫的区域,碳减排进程亟需按下加速键。

  “亚洲迈向零碳电力过程中存在四个方面挑战。”刘振亚表示,一是高碳发展占比高,2022年亚洲碳排放达到了世界57%以上,尽管发电装机火电装机占到了58%,但是碳排放量占到亚洲75%以上;二是电力需求量开始上涨快,据测算,到2035年亚洲将达到21亿千瓦时以上,占全球的65%以上;三是电力保供压力大,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;四是经济和技术压力大,电力实际需求大,对技术方面的要求高。刘振亚认为,经过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,一定能实现能源转型和零碳电力。

  关于亚洲地区的挑战,邹骥从三方面阐述,一是人均收入水平参差不齐阻碍亚洲地区电力增长,需要技术和投资来建设电源,建设电网;二是就亚洲地区而言,地理政治学形势削弱了本可以相互连通的贸易投资,导致交易成本增加。三是技术方面,需要全面系统化优化电力系统。但挑战也是机会,可以发展往分布式可再次生产的能源,建配网微网。

  从应用的角度,钱朝阳分析,现在亚洲能源资源丰富,增长迅速,目前能源占全球47.2%,光能占28%。到2022年底亚洲的装机新能源占比超过25%,但是开发和投入还是显得不足,目前已经开发的装置只占10%,且开发的主要动力是中国。2023年,中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达到了15.16亿千瓦,占比51.9%,首次超过了化石燃料。在2023年,新增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是3.05亿千瓦,占全球总装机一半。到2030年中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装机占比将达到54.2%。

  从约束的角度,邹骥表示,亚洲迈向零碳需要更加明确的激励约束机制,比如使用绿电的激励机制。去年结束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(COP28)首次提出以公正有序的方式推动能源系统逐步远离化石能源,提高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比重。“要先把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培养起来。”邹骥称。

  “亚洲清洁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,首先是化石能源依赖太大。”施兵介绍,亚洲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85%;并且亚洲各国对清洁能源政策发展存在很多的难点和不统一,“还是要逐步加强国际合作,解决电力互联互通。”

  从全球角度或者是从亚洲更广的角度来看,尼尚·巴德瓦杰认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方面的挑战,包括装机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使用。首先是有的国家缺乏规划、执行和实施正确的项目的能力,要构建迈向零碳电力时代的亚洲合作机制建设,避免亚洲抗击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被拖累;其次是很多国家不具备政策框架,不能够从系统角度来帮助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发展;第三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项目的财务可持续性不足,有60%、70%没有办法进行融资或者是贷款;最后是采购风险方面,由于电网能力有限,一些能源生产之后没办法配送到相应的区域,因此电网应该具备动态、灵活的特点,也要有新的机制和方式促进电网数字化。

  “实现零碳电力、零碳转型,重点是政策、技术、金融、能力四方面。”尼尚·巴德瓦杰表示,政策方面,平衡传统电力和新能源电力;技术方面,AI系统、数据化网络,能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智能程度;金融方面,各国都在寻找新的融资方式,比如绿色债权或者是可持续发展挂钩债权;而能力方面,是国家规划、执行和实施正确项目的能力,也是迈向零碳电力时代的亚洲合作机制的能力。

  “需要价格机制来约束化石能源的电力供应,特别是煤电。”邹骥认为,从亚洲来讲,电网建设、电网优化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,包括电压等级的提高及优化调度的能力,是电力供给的安全和稳定的根本保证。在需求方面,包括跨国之间的协调、投资等,也需要更好的价格信号进行调节。

  电网相互连通不足,互济互补机制还没有建立。钱朝阳提出,希望能够通过合作的机制和市场的机制,促进亚洲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发利用,促进基础设施相互连通,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配置,从应用层面解决亚洲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问题。

  强调,要真实、有效地反映二氧化碳排放的代价。“要建立更好的激励约束机制,才能顺利转轨。”称,由于风电光伏间歇性,需要更强大的调度能力,对各种能源来源和使用预测的能力及有备份的调峰调谷的能力。从经济学角度来讲,要使煤电与新能源的价格拉开差距,以此才能引导需求方实现资源配置优化,目前煤电的使用价格并没有明显高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。指出,围绕二氧化碳排放重新布局和做新的投资,要从供需两个方面考虑。

  2022年1月28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印发《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》,其中提出,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,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。聚焦中国,韩放表示,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带来了四方面挑战:一是政策保障方面,政策体系不成熟;二是市场机制上,要适应新能源波动性;三是逐步优化价格机制;四是要在技术标准上需要形成一个全社会低碳转型发展的共识。

  “促进电力市场转型是要素比价的问题,是煤电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的比价。”邹骥补充道,转型背景下,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的目标市场,是不能搞过分竞争,也不能搞垄断,不完全竞争的市场。以研发能力为导向,通过研发降低系统成本,改善价格成本基础,有利于电力市场转型。

  钱朝阳认为,目前能源转型阶段,正是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来推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关键阶段,即源网荷储互补的阶段。需要用这样的方式实现能源转型两个目标,一个是安全平稳的能源供需匹配,就是清洁低碳供用能需求;二是促进能源转型责任的落实。

  钱朝阳称,电力市场机制平衡作用主要关注四点。一是国家出台的煤电容量电价政策十分及时,确保传统能源合理收益。二是现在设立传统能源入市交易,电价要体现成本合理传导,也能够有可持续作用。三是建立高成本技术的补偿和低成本技术超额回收,共同防止了抬高用户的成本。四是新能源市场要改变过去初期阶段“保量保价”的收益模式,要用市场的体制提高合理报价结算机制。

  “电力市场机制在电力市场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还有三个完善的方向,完善容量补偿机制;构建容量市场构建更大规模的复合条件的市场。”钱朝阳表示。(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 张洪锦)